浪森时夜小说网>历史>一位商界精英的成长故事 > 第一章 男孩诞生
    20世纪80年代刚开始8天,在西南某省的偏僻小山村,村里的杨家,一大家人忙坏了,因为他们这个大家族里的长孙在这天出生了。最高兴的当然是杨爷爷了,他出生在解放前的10年代,年轻时读过几年的私塾,精通算账做生意,在解放前,生意做得也是当地的第一名,方圆几十里都有它的土地,出门骑大马,有人牵马随行,夫人也娶了两任,孩子一共生了8个,但今天出生的这位小男孩却是它的第一个男孙,你说他能不高兴吗。

    话说1980年的这个时候,老百姓都生活得比较贫苦,在这个黔贵大地上,老百姓除了种地靠粮食,也没有其他什么收入,但是大家生活水平都差不多,相互之间也没什么差距,所以说幸福感也是不比今天的人们差的。男孩一出生,村里的街坊邻居,亲戚乡亲们都上门来看,那个时候,虽说没有什么通信,但是一旦哪家有点什么事情,整个村里的人不出一个小时的时间,都会听到知道。

    这不,隔壁孙家一家老小最早来看,孙老师是村里的小学老师,也算这个村里的文化人了,他第一时间张罗要给杨家的这个男孩取名字,取个什么名好呢,想了很久,其实从杨家男孙还没出生前几个月,常常街坊聊天时就在说这个事情了,所以说,这名字啊,也算是早有准备。

    “杨叔,我给您家孙子取的名字啊,就叫杨立志,怎么样?这个立志啊,就是希望他以后立大志,有大志向,有大出息,为您们杨家光宗耀祖呢。”

    “好啊,立志好啊,做人就是要有志向,我小的时候,我爹就是这样教育我的,就叫这个名字了。”

    好的,好的,名字就这样定下来了,并且很快在杨家上下甚至是在这个一百多户人家的小山村传开了,忙活完了,也到了傍晚,因为这天是农历一九七九年己未羊年的冬月二十一,正是寒冬腊月的时节,所以天气还是比较寒冷的,特别在这个黔贵大地上的大山深处,山里湿气特别重,所以显得特别的冷。

    杨爷爷一家老小,在这个晚上,都沉浸在美好的时光里,杨立志,立大志,有大出息,大家都在想着这个名字的寓意,不断地重复着,好像一下子看到了小男孩长大了的样子,五岁、十岁、十八岁、二十八岁、四十岁,会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呢。

    跟着本书,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今年刚好满了四十岁年龄的杨立志的精彩故事吧。

    一天天,杨立志开始长大了,家里上上下下,街坊邻居都很喜欢这个小孩,每天都有年轻人来抢着抱立志出去玩,这倒是让杨爸爸、杨妈妈白天轻松不少,因为家里还养着几头猪,几头牛,都是立志的妈妈和奶奶在负责,杨爷爷专门做杀猪宰牛卖的生意,每逢乡里每周五赶集的时候,头一天就要做好准备。一大早,不,严格意义说是半夜两点就要起来杀猪了。杨爷爷自己不会杀猪宰牛,因为他年轻时是有名的地主,生意很会做,但是你要说这些下力气干活的事,他还真不擅长,所以,每次要杀猪宰牛的时候,都是到隔壁村里专门找一个叫杨光的师傅来弄,那个时候,一斤猪肉均价卖一块五一斤,一头猪杀好一百多斤,能卖上两百多块钱,已经是一笔很大的数字了,不像现在,猪肉能卖好几十一斤,两百多块钱,只能买几斤而已,当然,那个时候的钱真是值钱,好多东西都不用钱买,能自己做的自己做,不能自己做的,能借来用就借来用,能不用的就忍住不用,把每一分每一角钱都花得很值,不像现在,一天随随便便几百块花出去,都不知道买了些什么,手机一扫一点,钱就花出去了。

    话说杀一头猪,也就给杨光师傅两块钱,外加猪肉一斤。你别说杨爷爷抠门,这就是那个时候的行情和物价水平,就是这个价。两点钟开始起床,参加的人有哪些呢,杨光师傅当然是主力了,杨爷爷也肯定少不了,还有立志的爸爸,立志的妈妈,立志的奶奶,至少就是这五个人,如果遇到大猪或者杀牛的时候,还得交上一到两个年轻壮力帮忙,当然,请吃上一顿带猪肉或者牛肉的饭,就是基本的酬劳了,毕竟在80年代初,在农村能吃上肉的机会和家庭不多,有些家庭,一个月都不一定能吃上一顿,但是,农村人,天天干活,不吃点荤的带肉的,真是一种难受,现在的年轻人估计很难理解这种感受。

    你看,这杀猪,提早得先点柴生火,支上一口大锅,烧上满满的几大锅水,水烧开了,倒在一个大圆缸里面,这个圆缸都是用木头做的,由木匠师傅把木头一段一段加工好,做成圆的,外面用铁丝扎起来,直径大概一米五左右,高度一米二左右的大木圆缸,这样大小的圆缸,装满水刚好在两吨左右,就是相当于四千斤水,一桶一桶倒锅里烧开在舀出来,倒进大圆缸里,等着烫毛用。估计现在的年轻人,应该都没在现场看过以前杀猪的样子,还是挺有趣的。半夜到猪圈里,把猪带出来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你想,这个猪最喜欢睡觉了,半夜两点,正是它睡得最香的时候,你去把他弄醒,要赶出来,它得多拒绝啊,这时候,旁边的猪也会跟着一起嚎叫,这就炸开锅似的一阵乱嚎,不管了,逮准今天要杀的那头,使劲拖,拉耳朵的拉耳朵,提猪尾巴的提尾巴,反正能使的劲都使上,还得提着赶着上一层楼高的楼梯,因为那时候的房子都是一楼二楼住人,这猪圈厕所什么的都在一楼下面,也不是现在的纯地下室,反正得从下面往上走一层,到一楼路边上,也就是一楼房子外面,这不,杀猪凳已经准备好了,约莫一米五长,六十来公分宽,高度四十公分左右,也是木头做的,按现在说,以前什么都是实木的,没错,以前物资紧缺,好多东西都没有生产出来,主要都靠木匠师傅用手做出来,也都还耐用,就像这杀猪凳,重的两三百斤的猪,也得能承受,不能塌了倒了。把猪撵到摆好位置的杀猪凳前面,一般都在大圆缸子旁边一点,不然,杀好了不方便扔到缸子里。

    把猪连拖带拽的弄到杀猪凳前,往往这是最关键也是最考验配合和大家经验的时候,也是最吵猪最闹腾的时候,你想想,这猪他也有感应的,他看到这个架势,也知道自己的死期到了,所以是全身的劲都使出来在反抗啊。话说从猪圈赶出来,弄上一楼,再赶到杀猪凳前面,把猪一下子侧身按在四十公分左右高的凳子上,这就耗了几个人多少体力,杨光师傅站在第一个位置,右手拿着一把把提前磨好的杀猪刀,几个人都用右腿跪在猪肚子上,以免它乱动甚至乱跑,只见杨光师傅凑准了时机,刀就顺着猪的颈子上,斜着由上往下,一刀就捅了进去,下面还放着一个提前准备好的大盆,专门接猪血的,盆里提前放好了适量的水和盐,搅拌好以后,当猪血流出来以后,直接就淌到了盆里,等血流干了,猪也不动了,赶紧把这个接血的盆拿开,大家这才敢松了手里的劲,休息上那么一两分钟。

    然后,又开始第二个步骤了,一起使劲把猪搭在大圆缸子上,缸上面架一块大木板,把猪先搁在这木板上,然后用打气筒,就是给自行车打气的那种,接一根加长的皮管,气管头上是专门改装过的扁扁的一个金属口,也要斜着插进杀好了的猪腿上,干嘛,打气,拼命打气,把猪吹圆滚起来,这样好刮毛。有时候是把猪整个放开水缸里,有时候是先把半个猪的身子放进去,另一半暂时搭在缸子上,这个得看师傅的习惯,开水烫猪毛,才烫得干净,手里的工具就是一个抓钩,专门在开水缸里拉动猪时用的,另一个就是小刮刀,一种圆弧形的,对着烫过的猪身上一阵刮,人多就一起动手,反复刮,再用水一边冲,总之就是要把猪身上的毛都给刮干净了。

    这第二步完成了,还有一个重要的仪式要进行,干嘛呢,称重,一杆古时候的大秤,挂在木架子上,把刮干净毛的猪用铁钩的一头挂起来,这时候只见杨光师傅蹲下来,把猪用肩膀扛起来,在大家的帮助下,走到这个两米来高的木架子前面,旁边的人拿好一头挂在猪头身上的铁钩子,把另一头挂在木架子上的大秤钩上,就可以开始称重了。

    说起这称重,主要是两个目的,第一,那个时候,农村要收猪,就是别人养好的猪,一种交易方式就是这样在杀好以后,刮好毛了来称重,这就需要卖活猪的一方派人来现场看,以这个时候称重的重量为准,在大家之前说好的交易价格上,按重量算出价格,现场给钱就结束了。当然,也有按照杀之前的重量来交易的,这叫估重,估多估少,还是估轻了估重了都有可能,只要最终价格大家双方认可就成,这就是考眼力了,一般都会用个小皮尺,量量猪的身长、身高、肚子的大小,再结合猪的外形,来估出一个十有九准的重量来成交。因为单价毛猪多少一斤,基本上都是有行情价的。所以,不管是采用哪一种方式收购的活猪,都会在这个时候称个重,在一家一家、一斤一斤卖出去时,都会一笔一笔记在一个本子上,最后,可以算出总的分量是不是对得起来,你看,那个年代的人做事够仔细吧,你想想,那时候,大家的事情没现在多,时间也没这么宝贵,做什么事,都讲究一五一十,一件一件仔细做好,不会像现在一样,做什么都讲效率和速度。

    称重环节结束,就开始开膛破肚了,又是一阵收拾,四只猪脚先依次砍下来,摆在木架子前方的一个大木桌上,这就是卖猪的猪肉桌了,一些分好的就放在这桌上了,大部分当然还是挂着卖,要那个部位割哪个部位,新鲜,不像现在菜场里,都是分割好了一块一块卖的。猪肝啊、猪肺啊、猪心啊、猪大肠小肠、猪尾巴什么的,都得靠师傅把它一个一个割下来,收拾干净,单独挂在木架子上,方便买的人看到大小。

    就这样的过程走下来,基本是就快要天亮了,集市上其他摆摊的人家也开始卸货,打开袋子,铺上雨布,没错,就是以前农村常用的那种透明的雨布,要么摆在地上,要么摆在支好的木摊子上,站着买,还是蹲下来买,真不重要,那个时候的客户体验在这方面还真不讲究。就这样,立志的奶奶和妈妈又要开始去厨房大灶上开始做早饭了,你没听错,不是早餐,是直接炒菜吃米饭的这种,立志记得,老家一直都是吃两顿饭,一顿在早上十点左右,一顿在下午四点左右,像这个杀猪卖的日子,早饭就会早一点,一个大家忙活了一晚上,饿得早,一个是十点来钟正是赶集人最多的时候,要忙着做生意。

    就是这样杀猪的场景,立志在半夜被猪叫声吵醒后,立志妈就会把他放在旁边,边干活边看着他不会乱跑就行,所以说,立志长大了做生意的头脑就这样一点一点开始了启蒙~~